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吴昊
65岁的丁法志是潍坊市临朐县冶源大街的一名一般市民,在第42届潍坊世界风筝会降临之前,丁法志用自学的葫芦烙画技艺雕刻了一只满是潍坊风筝元素的葫芦。这只身长在50厘米左右的葫芦,在细长的果柄方位烙画上了一只潍坊龙头蜈蚣风筝,果腹方位是风筝广场的标志修建,并在果腹两边写有“潍坊风筝”的字样。
谈起自学葫芦烙画的阅历,丁法志觉得似乎就在昨日。那时分他刚退休不久,由于一次偶尔在朋友那里看到了有人在木板上烙画,当了一辈子木匠的丁法志当即觉得这种烙画十分有意思,就重视了起来。后来,他又看到有人在葫芦上进行烙画,作用相同精巧,方法极为奇妙,他便萌生了想要学习的想法。
“我也没面对面拜过师,就自己从网上找着那些做得凶猛的人跟着学,一点一点先照着他们做,然后再找自己喜爱的图画创造,算下来也做了有八九年了。”丁法志说,刚开端身边的朋友知道自己在学习葫芦烙画都很支撑,会从家里拿来各种大小不一的葫芦给他让他拿着练手。“开端学习的时分觉得挺难,看了不少教育视频和教程”,时刻长了,丁法志方法越来越娴熟,关于葫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,他就开端自己在家种葫芦,等葫芦长大了再摘下来在上面烙画。
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技艺,葫芦烙画以铁为笔,以火为墨,以葫芦为载体,烙刻为手法,依托针刻、彩绘、镂空、浮雕等工艺,制品色彩多样、层次丰厚,古称“火针刺绣”。葫芦烙画始自唐,成于宋,兴于明清,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。至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间,葫芦烙画已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平,成为供皇家赏玩的御用珍品,因乾隆皇帝、纪晓岚等人推重而得以广布民间。
做得久了,有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觉得喜爱,丁法志就送给他们,时刻长了他也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只葫芦,“能得到我们的喜爱我觉得很侥幸,也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成就感。”丁法志说,现在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葫芦,他时不时就会拿出来盘一盘或许擦一擦,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充溢趣味。最近他做了一只以潍坊风筝为主题的葫芦烙画著作,“风筝作为潍坊当地深受我们重视的文明元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,我特别从网络上搜到了这些图画组合起来做了这样一件著作。”丁法志期望经过这件著作不仅能表达自己关于家园潍坊的深厚感情,也期望能抒情自己关于行将到来的第42届潍坊世界风筝会的祝愿。“这个葫芦我做了有五六天的时刻,边做边考虑、边做边赏识,做完很有成就感。”丁法志笑着说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使用商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查找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